“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这是北宋苏轼在他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对三国时代的东吴大都督周瑜儒雅风流、决胜千里的描述。羽毛扇在三国两晋时期早已不再是普通扇具或装饰之用,军中谋士开始将这“羽扇纶巾”搭配为行军出谋划的标配。而在清代随着京剧集百家之长兴起,三国戏中的诸葛亮便已“羽扇纶巾”的装扮登场,从此称为“诸葛扇”、“诸葛巾”。据资料记载,20世纪30年代,北方京剧名家马连良、谭富英南下演出,与南派老生孙柏龄同台演出《空城计》,为纪念这次难得的南北合璧演出,孙柏龄特意定制了三把羽毛扇,而这三把扇子便是今天的主人公,来自湖州的羽毛扇。
羽毛扇,古称“雀扇”,扇字按中国象形文字理解,最早的扇子便是用禽羽制作,有门户之家才有权拥有。扇子起源于虞舜时期,用于障蔽日,也是权威的标志。羽毛扇乃是轻、巧之物,所扇出的徐徐微风,就连年老体弱者、孕妇、产后母子都很适宜使用羽毛扇。《唐书》:其扇风缓而凉,病弱者用之,亦不伤风感冒,孕妇尤为适宜。湖州地处太湖流域,而在太湖浅沼苇间深处,栖息着雁、鹤、鹭鸶、白鹭等鸟类,这些鸟类的羽毛便是湖州羽毛扇的原料,而湖州的扇工也大多来自太湖流域的西山一带。
湖州羽毛扇的名气自唐代起便有,曾任湖州刺史的颜真卿在《石柱记》中的吴兴旧事便记有“姚苌雉尾扇”一句,据说羽毛经过湖州骆驼桥下的霅溪水刷洗,可以使扇片有光泽,这是其他地方所罕见。而清代张燕昌在《羽扇谱》中有云“羽扇之擅名于吴兴久矣。”
前不久,拜访了湖州天工羽毛扇传承人殷根毛,一走近殷师傅的工作室,看到的便是“湖州羽毛扇”五个大字,下面则放满了各类荣誉奖牌。殷师傅的工作室不大,却布置得非常整洁,朝阳处便是他的工作台,上面都是正要加工处理的羽毛,以及各种大小不一的剪刀一类工具。而窗前则挂着好几串已经梳理好的羽毛,在阳光的照射中,这些黑色、白色的羽毛似乎还在飞翔。窗台下放着许多花盆,仔细一看里面种的大多都是葱,辣椒,蒜一类,想来是殷师傅还是一位有闲趣且热爱生活的人。而屋子里最阴处则放着还几个玻璃柜子,柜子里都是已经制作好的羽毛扇,有的则有盒子装着,看得出来这里的都是精品。
见到殷师傅的时候,这位75岁的老人正坐在工作台前,在台灯下仔细地挑选梳理羽毛,只见殷师傅先将一片羽毛放在台灯下仔细观察是否有缺失,然后一只手捏住羽毛中段,一只手的大拇指轻轻的按压梳理羽毛,一只饱经岁月皮肤已然褶皱的手与柔顺光亮的羽毛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殷师傅介绍传统羽毛扇的制作工序,主要分为采羽、选羽、刷羽、染羽、造柄、成扇、缀氄、饰绒这八道工序,每一道工序又分若干道小工序,所以大小工序总共有36道之多,而羽毛扇也因为选料讲究、工艺精巧而著称。说完这些,殷师傅的脸上露出了一丝骄傲,原来现在湖州的羽毛扇制作人里,只有已经从业了近60年的殷师傅一人可以完成全套工序,但仔细想来这也是一种传承的无奈,这一份手艺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更要耐得住性子,现在这样的生活节奏能有几个人愿意去钻研学习。
通过殷师傅的介绍,我发现湖州的羽毛扇的发展是有迹可循的,旧时,湖州的制扇工匠大都居住在湖州仪凤桥南堍的金婆弄内,而羽毛扇店铺主要分布在彩凤坊与老北街一带,因为羽毛扇是季节性商品,故而这些店铺入冬后便转卖棉花、棉毯一类,工匠则弹棉花或进山砍柴维持生计。1918年到1927年,应该算是湖州羽毛扇的鼎盛时代,在南京、上海、杭州这些大城市都可以看见有湖州出产的羽毛扇踪迹。建国后的湖州羽毛扇历经了战火洗礼,早已不再风光,位于湖州南门横塘的湖州羽毛扇合作工厂应运而生,结束了作坊化的旧格局。1970年之后,合作工厂正式改名为湖州羽毛扇厂,又搬迁到了劳动路上,此时的湖州羽毛扇迎来了最后的辉煌,占地6300平方米,员工200余人,年产羽毛扇32万把,不仅内销国内大中城市还远销东南亚、欧美等国家。1983年2月,如今家喻户晓的“天工”牌商标正式使用,1985年,湖州羽毛扇厂制作的“竹骨羽毛折扇”获得了中国工艺美术最高奖“百花奖”,正当湖州的制扇人沉浸在这份荣耀之中时,由于电风扇、空调等制冷电器日常化,又因为国家将大量野生鸟类列入珍稀动物保护名单,使得许多高档原料枯竭,2003年,湖州羽毛扇厂正式破产,曾经在湖州盛极一时的羽毛扇制作成为了历史。
通过和殷师傅的对话,我发现他是位极为念旧的老人,他一边介绍着羽毛扇的发展一边还饶有兴趣地告诉我这些湖州老地名曾经的位置以及周围重要的建筑,听闻我经常要写一些湖州旧历史,更是时不时的告诉我他过去70多年的所见所闻,也许正是这一份念旧再加上从小与羽毛扇制作结下的感情,当羽毛扇厂濒临破产的时候他是最后一批坚守者,当2010年天工羽毛扇研究所第一批一批老师傅年岁已高时,他义无反顾地担起这份传承的责任。而殷师傅在我眼中却也是乐观的,一个人在小小的工作室里,日复一日,没有合适的继承者来延续这门手艺,换做别人可能有些心灰意冷,他却说现在的年轻人都慢慢喜欢老手艺,政府也重视保护起来,学校也开设了非遗传承的课程,主要我身体健康,认真地做好每一把扇子,我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一把羽毛扇会再度在湖州城里扇起一阵清风。
一把小小的羽毛扇,见证了湖州城的起起落落,一代代的羽毛扇工匠秉持着匠心,只为了一份口碑,关于羽毛扇的记忆虽然逐渐的淡去,但这一份传承我相信从未间断,“没有匠人细琢磨,哪有清风拂面来”。
Copyright © 2002-2024 开云电子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900956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