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终有一群人由于无法接受折扇起源日本的说法而拼命努力,只不过他们努力的方式不是训诂或考古,而是附会或创造。(此处的新,仅仅是表示我自己才听到这个故事,而不是否定他们为此可能努力过很多年)
起因是有人在某站看到了一个视频,里面提到了复原了汉代的合欢扇,所以去某乎问了这是什么扇子?
我一看就乐了,这不是一把西洋扇子么?且流行的时间并不早,所以这一波是打算——
这种西洋扇子的英文名叫Cockade fan,由于Cockade的意思是帽章、帽子上的花结,所以中文名一般叫做“帽章扇”或“花结扇”。
但又因为这类扇子的形制比较小众,早期几乎都是用于外销的,更多时候是不会出现这样的专有名词,这是使用扇面的内容命名,或称呼“圆形折扇”之类具有描述性的名称。
也是由于比较小众,所以专门论述的文章也并不多,2021年发表在《紫禁城》的《清代广州外销帽章扇》算是比较有针对性的一篇,关于这种扇子的来历也讲的比较清楚:
帽章扇, 其名称翻译自英文 「cockade fan 」是清乾隆、嘉庆年间在广州口岸出现的一款欧洲式样的扇子,它由广州工匠按照中国传统工艺加工制作而成,销往海 外市场,在中国本土罕有流传。
帽章扇源起于日本奈良时代的圆形桧扇,日本的圆形桧扇又是在中国团扇的影响下创制出来的,十六世纪,日本的桧扇通过贸易的方式传播到欧洲,意大利的制扇工匠受其启发,最早生产制作出了扇面可以开合折叠的 brise fan,其中圆形的 brise fan 便是帽章扇。奢华的 brise fan 受到欧洲上流社会的欢迎,至十八世纪,伴随着全球海洋贸易时代的到来,帽章扇作为一款小众外销产品由广州的工匠加工制造,行销海外。
按照文章所述,帽章扇的形制主要来自于日本的圆形桧扇,而日本的桧扇原本是我们常见的扇形,发展出圆形是参考了中国的团扇。而在欧洲流行的样式精美的帽章扇,不少是由中国工艺加工制作。
所以文章作者的结论是“帽章扇是中、日、欧三地文化交流互鉴的结晶”,算是比较平和的一个结论了。
但不管这个扇子究竟属于哪个国家的文化产物,只算时间,它也是怎么算都算不到汉代呀!
按照《清代广州外销帽章扇》文章作者推算,日本仿造中国团扇制作圆形桧扇的年代应该在中国团扇传入日本之后,且有相关的考古发掘佐证,年代约在唐代。而视频网站里的那位匠人所称复原的对象,则是汉代的“合欢扇”。
这里要补充一下这位匠人的身份,虽然没有提到他的名字,但我还是能认出他是苏扇匠人王健。关注一些讲非遗故事的自媒体的人,应该也都看过介绍他的文章,并且有过一些专门的作品展,属于传承人里比较活跃的,但绝对不属于另一些专上媒体的营销匠人。苏工制扇有很多相关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不过王健不是国家级的传承人,而是省级与市级的。(我们前面提到的外销帽章扇,主要是广州出口的)
王健所称的复原对象“合欢扇”,其实仅有一些诗句提到,其中最早也是最为详尽的是班婕妤的《怨歌行》:
但是以往这个诗句,只是为了证明团扇在汉代已经存在,而不是折扇。因为团扇的实物证据,出现得并不算早,中国早期墓葬出土的一直是形状有点像旗帜的扇子,称作“便面”。所以团扇的历史也是需要通过其他文献资料往前推。
王健把“合欢扇”算作折扇证据的行为,把话说得糙一点就是,这属于跟团扇“抢历史”,而不是跟日本争。毕竟班婕妤的诗句不能既用来证明团扇的历史又用来证明折扇的历史,拿去证明折扇了,团扇就没了。
而且,后期我们所见的团扇图形和出土实物,也都跟王健所做的这把扇子并不相似。
而折扇起源于日本,而后传入中国,这在学界几乎是没有争议的。网上之所以一直有讨论,是因为折扇后来成为了中国人的日常之物,而很多人是不能接受自己惯常的传统物品竟然不是中国创制的,哪怕在中国的流传过程中已经加入了中国的审美、中国的工艺。
要说折扇起源的争议,其实还有一条,有学者认为纸摺折扇可能是起源于朝鲜(日本桧扇是木制的),这估计能直接治好很多人的低血压,毕竟这已经是一个课本里出现苏联故事都有人拍案而起的年代了。早年很多文博微博也会提到这个说法,现在都已经删了。
这里也引出了一个问题,就是折扇其实至少有两种,一种是由扇骨直接构成扇面,一种则是有纸、绢之类制作的扇面,后者还可以分成扇面中是否有穿插扇骨。
《清代广州外销帽章扇》一文里直接认为帽章扇的形制是前者。的确,以象牙等贵重材料制作的帽章扇最为令人惊叹,扇面仿佛蕾丝一般繁复而轻盈,有的还配有象牙扇盒,极其贵重奢华。
但纸质扇面的外销帽章扇也不是没有。只能说,当时广东工匠所能做的,其实远超我们的想象。
尽管帽章扇随着外销贸易环境的改变,而逐渐没落,但对于我们这一代人来说,它却并非是一种陌生的产物。
首先,帽章扇在广州地区的外销应该并未断绝,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就有收录多把檀香镂雕外销帽章扇,只不过并没有采用“帽章扇”这个比较正式的名称。
其次就是一种铁壳纸质帽章扇曾流行于七八十年代,堪称一代人的童年回忆了。这种扇子比前面提到的帽章扇都更为简单,展开似桃心,多绘以中国传统花鸟以及少量的卡通、风景,合拢以后是一个小铁盒,便于携带。所以它的名字也很贴切,叫做“轻便扇”或“铁折扇”。
在王星记官方网站里还记载着当时还名为“杭州东风扇厂”的王星记扇厂试制了这种“轻便扇”。
而1982年的《浙江工艺美术》里将这段历史记载得更为详细:1969年试制成功(比官网上的时间更早),“为国内首创”。而且历史继续会让很多人不痛快的是,文中还写到“轻便扇原为日本产品”。
不过我们现在根本看不到文中提到的这种日本原版轻便扇,短短十几年间,中国改良制作的轻便扇便压过日本风靡世界。1982年那篇文章写作时,轻便扇的出口就占了王星记扇厂外销总量的90%,致使“国际市场上日本轻便扇已销声匿迹”。
我又查了一些资料,发现轻便扇的生产量与出口量线年),杭州东风扇厂(王星记当时的名字)产出轻便扇575.83万把,出口256.346万把。王星记在七八十年代几乎是靠轻便扇订单吃饭的。由于市场前景良好,所以其他地方的扇厂也加入其中,这里面当然就有苏州扇厂。
所以,他对于自己的合欢扇就是汉代的产物,说的和心里所信的,是否统一就见仁见智了。
!《轻便扇设计艺术研究》的作者提到,他所见的日本轻便扇的工艺较为粗略,图案也极为单调。不是日本不改进工艺,而是因为由于轻便扇是桃形的,又是扇状展开,图案如果照搬平面会有很大的视觉差。
我在外网上找了一些明确有中国产标记的轻便扇,的确图案设计十分多元。除了花鸟、风景这种即便有轻微变形也不易察觉的,还有难度比较大的人物。而人物题材选择上也很有中国特色,有神话故事,也有民族风情。
Copyright © 2002-2024 开云电子集团 版权所有 备案号:赣ICP备19009568号